新闻动态

计算机系师生参加“金融密码杯”2020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0-10-28

10月26日,“金融密码杯”2020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在苏州举行。计算机系郁昱教授、刘振副教授带领研究生张凯羿、崔泓睿的参赛作品“多方零知识证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夺得了创新赛一等奖,人民银行副行长、竞赛指导委员会主席范一飞为团队颁发了十万元数字人民币奖金。此外,计算机系研究生张凯羿和闫迪等组成的队伍还获得了“金融密码杯”挑战赛的三等奖以及三万元数字人民币奖金。


本次大赛由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密码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国家密码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担任指导单位,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联合协办。本次大赛作为国内首次以金融行业实用密码需求和挑战为主题的密码技术应用创新竞赛,围绕金融科技等领域密码技术应用实用需求选题,大赛分为挑战赛和创新赛两条赛道。挑战赛道评出了一等奖团队1支、二等奖团队3支、三等奖团队6支、优胜奖团队10支,另有25名选手获得个人奖项。创新赛道评出一等奖团队3支、二等奖团队7支、三等奖团队10支、优胜奖团队20支,另有26名选手获得个人奖项。



左二为创新赛队长张凯羿发表获奖感言



图为创新赛队员崔泓睿介绍创新赛参赛方案


获奖作品简介:

本作品通过扩展“头脑模拟”框架高效地实现了传统零知识证明原语在多证明方情况下的扩展。相比已有的通用构造方法,该作品给出了“多重借贷”等金融征信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该项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揭示了安全多方计算与零知识证明这两大密码学原语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推动了它们在金融问题中的融合应用。



获奖师生简介:

郁昱,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密码学相关的研究。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2006年获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T-Systems和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回国后曾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密码三大会和ACMCCS、IEEES&P、TCC等密码与信息安全的代表性会议上。他目前担任了亚洲密码年会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密码学会理事会的观察员以及欧洲密码年会2020和2021的程序委员会委员。郁博士获得了2020年度“科学探索奖”。


刘振,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密码学相关的研究,近几年集中在格密码研究和后量子安全区块链的研究,包括区块链、金融科技领域中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等。1999、200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于2013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开始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已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CS、ESORICS、EuroS&P、AisaCCS、IEEE TIFS等密码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代表性会议和期刊上。2016年至今已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其中一项为“面向区块链隐私保护的格密码方案研究”。


张凯羿,男,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现代密码学、安全多方计算和零知识证明。202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计算机方向。多次担任助教和ACM队教练工作,并在2016-2017年期间多次获得ACM-ICPC区域赛金奖,2019年夏参与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命题。张同学2018年夏加入郁昱教授实验室开展密码学相关研究,2019秋季学期赴美国西北大学实习。


崔泓睿,男,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密码学、安全多方计算与零知识证明。201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士学位。崔同学于2018年夏加入郁昱教授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已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发表综述文章并协助郁昱教授与姚期智院士、Ronald Rivest等多位密码学方向的图灵奖得主共同起草了DNA基因筛查的密码学隐私保护的草案“Cryptographic Aspects of DNA Screening”(https://www.securedna.org/manuscripts)。


“金融密码杯”2020全国密码应用和技术创新大赛是国内密码人才交流学习与密码技术应用创新、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次大赛以金融密码应用需求为引导、密码技术创新为目标,有效锻炼了密码人才队伍,提升了密码创新应用能力,对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推动密码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全面提升金融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联系我们 webmaster@cs.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版权所有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