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热潮

发布时间:2020-06-20

活动内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人潮是水到渠成还是盲目跟风,各位党员积极发言,针对当前国家形势与教育现状展开热烈讨论。


主要发言纪要如下:


曹健:听了专家的意见,发现大家的意见也不一致。我个人的意见是不宜一窝蜂的铺开。人工智能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而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专业基础教育不够扎实。很难想象,如果数学功底不够、编程功底不够的学生做什么人工智能的研究。基础不牢,只能沦为调参人员。所以,我赞同开设一些选修课,特别是在各个专业中介绍人工智能与本专业结合的课程,而非一定是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我国目前在基础软硬件方面受制于人,就是因为基础不扎实,如果信息化的基础不扎实,去弄什么人工智能的话,我觉得是属于本末倒置的事情。


傅洛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潮流中,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单位,承担着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和为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战略提供创新性成果的历史使命。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是最重要的时代前沿技术之一。因此,作为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两个重要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法成为了各高校履行上述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重要环节。为此,我特地参加了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探讨活动。在与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交流中,我体会到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是发展潮流。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专业关系紧密,但也超越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立人工智能专业,并且各专业同学都应对AI知识有一定了解,来帮助传统专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但是,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方案,人工智能依靠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因此更应该注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变革;各个学科都应该试行人工智能科普课程,促进大学科的交叉;高校应致力于做实事、去功利化,重素质、价值观,为国家培养人工智能科学家及行业领军人才。紧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潮流,履行好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使命,需要培养一批有爱国担当作为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基于此次党员活动的心得体会,我将积极与各位同志探讨适合交大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法,同时与时俱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做好面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思想准备。


蒋晓梅:“人工智能进校园”已经是大势所趋,但盲目跟风没有必要,应鼓励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高校创立人工智能专业。这部分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定位、优势和特色制定本校的培养计划方案。建议制定培养方案时,可与企业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此外,课程的内容上,需要紧跟当下主流的技术,力争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企业的需求紧密接轨。此外,高校虽有必要为企业和社会批量产出 AI 人才。但不希望高校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 KPI 或者为了争取政府的经费资助,背离教育的初心,而去设立人工智能专业。


陈雨亭: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发展人工智能,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是当前社会发展潮流,也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专业关系紧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中利用计算机来发展人工智能。然而,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又和计算机专业不同,其基础性、应用性表现得更强。上海交通大学将人工智能纳入学校发展整体布局,并作为战略重点予以大力支持。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围绕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建立 “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应用”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建成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基地和人工智能数据与公共服务中心,为上海市科学研究、创新创造、产业升级等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其次,人工智能呈现多学科综合性、产业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将面临如何从数据驱动到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互结合、从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向非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和从单一媒体学习到跨媒体推理的挑战,新一代人工智能需结合数据利用、知识引导与能力学习。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应该以产业领域的痛点作为导向,以计算、场景和数据做作为驱动,用数学语言对人工智能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达到产业所追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综上,本人认为,在上海交通大学发展人工智能专业是必要的,但是其学科建设、学生评价上仍然需要花更多力气,需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并支持国家解决卡脖子工程为己任。


李帅:自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顶尖选手以来,AI便成为了学界和业界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不仅是业界学界开出破格的高薪职位,还有一时间大众AI创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时风头无两。而这不禁启人反思,这样的热潮。

联系我们 webmaster@cs.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版权所有 @ 2013